在西北黃河之濱,矗立著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我的家鄉(xiāng)蘭州,古稱“金城”,素有“黃河明珠”之美譽。建城伊始,古人賦予“金城湯池”寓意,祈愿它堅如金城,深似湯池,抵御外敵,護佑一方安寧繁榮。歲月流轉(zhuǎn),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而在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里,有一種美食,不僅承載著蘭州的歷史與文化,更寄托了無數(shù)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那便是蘭州牛肉面。
蘭州牛肉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慶年間。相傳,回族名廚馬六七,自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陳維精處習得牛肉面的制作精髓,歷經(jīng)后人陳和聲、馬保子等人的創(chuàng)新改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清二白三綠四紅五黃”的制作技藝。所謂“一清”是指牛肉面的湯底,采用上等牛骨慢火熬制,湯色清澈如鏡,牛肉則精選自黃牛肉,經(jīng)慢燉至肉質(zhì)酥爛,湯汁濃郁,香氣撲鼻。“二白”是那幾片潔白如玉的蘿卜,不僅為湯增添了幾分清新,更在口感上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回味無窮。“三紅”乃是指辣椒油,辣而不燥,香而不膩,為整碗面增添了一抹亮色。“四綠”則是香菜與蒜苗的翠綠點綴而成,如同春天的使者,為這碗面帶來了生機與活力。至于“五黃”,自然是那金黃誘人的面條了,細而長,韌而滑,入口即化,卻又帶著一絲絲嚼勁,讓人在品嘗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希望。自此,這道美食便在蘭州生根發(fā)芽,繁衍至今,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享有“中華第一面”的美譽,成為了蘭州乃至甘肅的一張亮麗名片。
蘭州早晨的序曲,可以說是從一碗牛肉面開始。漫步在街角的任意一家牛肉面館,你都可以看到師傅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手法嫻熟,面條在空中飛舞,如同在進行一場無聲的舞蹈,隨即落入沸騰的鍋中,幾分鐘后,一碗碗色澤誘人、熱氣騰騰的牛肉面便端至食客面前。牛肉面館門前總是人頭攢動,或是學生或是工人,亦或是匆匆趕路的行人。人們或站或坐,圍爐而食,一碗面下肚,連日來的疲憊都隨著蒸騰的熱氣消散無蹤。這份簡單而純粹的快樂,是蘭州人獨有的,也是遠行者心中最深的牽掛。
在甘肅,這里沒有“牛肉拉面”,只有“牛肉面”,我們更愿意親切地叫它“牛大”。當你下單時,一句“肉蛋雙飛再加一碟小菜”,拉面師傅便會親切詢問你對面條的偏好,是追求毛細的細膩,還是細的精致,或是三細、二細的適中,乃至二柱子、韭葉子、蕎麥棱子的獨特口感,以及薄寬、大寬的豪邁,每一種規(guī)格都宛如蘭州人性格的縮影,各有特色,風情萬種。我尤其鐘情于韭葉子的那份柔韌與滑順,它就像家鄉(xiāng)的回憶,細膩而悠長,每一次品嘗,都仿佛讓我穿越時空,重返那段滿載溫情與回憶的時光。
在異鄉(xiāng)的日子里,每當工作疲憊,或是心情低落,我總會想起家鄉(xiāng)的牛肉面。那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對家的深深眷戀。外面的拉面雖多,卻總少了那份地道的蘭州味道。于是,每當提及蘭州,我的心中便會不由自主地浮現(xiàn)出那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面,它們不僅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歸宿,是無論走到哪里,都無法割舍的鄉(xiāng)愁之根。(煉鐵廠 路凱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