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關(guān)中有“秦川河八百里”之稱,氣候適中,土地肥沃,自古以來就是天然之糧倉。說起關(guān)中美食,人們自然就會想到“肉夾饃”、“臊子面”、“羊肉泡饃”……總之,以面食為主,面食是關(guān)中吃食的特色。作為關(guān)中小伙,一天不吃面渾身就不舒坦,總感覺肚子空蕩蕩的。喜歡吃面食的我,尤其鐘情于那一碗簡單卻美味的油潑辣子面。
正宗的油潑辣子面得用手搟的寬面條來做,吃著更有勁道、更順滑。在我心里,最好吃的油潑辣子面是母親做的。小時候,母親從麥地里干活回來,和上半盆面粉,揉成面團,開始準備午飯了。俗話說:“軟面餃子硬面湯”,軟的面團沒有嚼勁,這點母親很有經(jīng)驗,她和面的時候會加一勺鹽,面粉和水的比例掌握的剛剛好,和出來的面團會稍微偏硬些,這樣可以增加面條的筋度。她將揉好的面團蓋上鍋蓋,靜置半個小時,就是俗話說的“醒面”。這期間,母親準備好辣椒面、蔥花、大蒜等配料備用。等面“醒”好后,母親將面團放在大大的案板上,嫻熟地來回揉搓,揉至面團表面光滑,然后壓成一個大面團,再撒些干面粉,用長長的搟面杖一點一點搟薄面團。你別看搟面杖在母親手里收放自如,這其中的技巧也是一門學(xué)問。作為孩子的我,總想躍躍欲試,但我的嘗試總是不太理想,面團總愛粘在搟面杖上,手里的家伙根本不聽使喚。母親告訴我,面團搟在搟面杖上,需要撒上干面粉,從中間向外推,手上既要用力,又要用巧力,一邊搟一邊用兩只手推出,這樣面皮就會慢慢搟出來,熟練了還可以把面條像被子一樣疊成幾層,搟起來速度更快。不一會功夫,母親就將面團搟得又薄又光滑,然后她在面皮表面撒上一層淀粉,這樣不會粘連,然后疊起來,切成粗一點的面條,抖散后平鋪在案板上。
這時,鍋中事先燒滾的水,冒著大量白色蒸汽,我似乎已經(jīng)聞到了面條的香味。母親將寬寬的面條放入鍋中,大火燒煮,過上三趟水,撈出后撒上辣椒面、蔥花、五香粉,最關(guān)鍵的一步,對準調(diào)料潑上一勺滾燙的油,濃郁的香氣瞬間隨著滋滋聲撲面而來,一碗熱氣騰騰的油潑面就這樣送到我們嘴邊。我很仔細地攪拌一番,讓每一根面條都均勻地裹滿調(diào)料,挑上一搓放入口中,筋軟的面條被香辣油潤的辣子裹挾,柔軟爽滑,韌辣酸香,美味十足。老陜西人還有一句俗語:“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我特別愛吃大蒜,一手端著面,一手拿著一大瓣蒜,咬一口蒜,吃幾口面,面條特有的潤滑感加上大蒜的辛辣,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無與倫比的美味。一碗油潑面下肚,清香麻辣,回味無窮,再喝上一碗面湯,渾身都透著舒坦。
生活中,唯有美食和美景不能辜負。長大后,我也學(xué)會了一些手藝,雖然比不上母親做的好。但是,最好吃的油潑辣子面一定是自己動手做的手搟面,爽滑有嚼勁,面香濃郁,比吃大魚大肉還要過癮。在工作閑暇時,我也喜歡給自己做一碗簡單的油潑扯面,酸酸辣辣,有勁道,有滋有味。(生產(chǎn)技術(shù)部 解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