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汗水綿綿,酷暑難耐,蟬鳴螽斯,每當午飯時,就格外想念母親做的魚魚拌湯。
每當夏日,為了在涼快的時候趕農(nóng)活,父親和母親總是凌晨五時,懷里揣上兩三個饅頭,就到地里伺弄莊稼,一直到十點半左右,太陽變得熱烈,才放下未干完的農(nóng)活,回到家中。人疲馬困之時,每當母親問父親想吃什么的時候,父親總是回答:要不吃些魚魚。
要想吃魚魚,先得打攪團。父親將風扇接到灶房,我從后院里抱一捆柴火,先合力燒出一大鍋開水來,母親會盛出來一大盆,放在風扇口下。鍋里留夠能做魚魚的水,然后從面缸拿葫蘆瓢舀上一瓢面粉,再拿出長長的搟面杖,左手抓一把面粉往開水鍋里撒,右手拿著搟面杖朝一個方向攪動,或者是母親撒面粉,父親拿著搟面杖順時針攪動,攪動的速度越快越好,否則撒入開水鍋里的面粉容易結(jié)成小疙瘩,每當有這種小疙瘩的時候,母親就會騰出手來,用筷子將疙瘩夾碎。除此之外,母親還要關(guān)心灶火的大小,這個時候的火不能太大,太大容易糊鍋,但是也不能太小,太小沒有辦法形成攪團。
打攪團這個過程費時又費力,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衣襟都被汗水濕透,脖子上掛著的毛巾被撩起一個角擦著額頭和臉上的汗水。大概持續(xù)二十多分鐘,鍋里的面粉和水和成團狀,不再添加面粉,蓋上鍋蓋,悶煮上十來分鐘,中間不時攪動攪動避免糊鍋,直至攪團完全熟了。
這時候,母親就將提前涼在風扇下的一盆開水搬來放在灶臺邊上,父親拿出自制的漏勺,母親從鍋里舀出打好的攪團放在漏勺里,父親將漏勺拿的離水面高一些,一邊搖漏勺,一邊拿勺子按壓漏勺里的攪團,攪團就順著漏勺上圓圓的孔眼爭先恐后的掉入盆里的水中。我拿雙筷子,輕輕的攪動著掉入盆里的似蝌蚪般的白面魚魚,條條魚魚順著我撥動的方向游來游去,看的的人胃口大開,直咽口水。
魚魚漏好后,母親就開始調(diào)弄汁水。先放些辣椒、花椒粒、蒜蓉,用熱油一潑。再倒入過油炒的韭菜葉,倒入醬油,多多放些白醋,酸中帶點微辣,又有點微麻的汁水,光是看著就讓人口水直流。
一碗魚魚然后澆上一勺汁水,爽口、開胃,讓炎熱的夏日變得愜意舒適。不過魚魚這個飯食,不頂飽,吃上兩碗三碗的,過不了兩三個小時就又餓了,所以父親每次吃魚魚的時候,總會拿個饅頭,泡入吃完的汁水里。最后連汁帶飯一點不留的進入五臟廟內(nèi)。
在沒有冷飲的兒時,魚魚是我心中惦念的解暑神器,我分外喜歡吃魚魚,只是做魚魚的過程太過炎熱,母親甚少同意做這樣費事的吃食,母親的魚魚就慢慢變成了我夏日的執(zhí)念,似乎只有吃過魚魚的夏日,才不會那么炎熱。(行政人事部 李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