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中年,尤其這七零后奔五的年齡,舌尖味蕾仿佛日漸遲鈍,對外面餐飲似無興趣,農(nóng)家飯反倒時時惦念。在很多陜西人的家里,打上一鍋攪團,漏上一碗魚魚,最后再吃上一片鍋巴就是最享受的事情了。
趁著休假,閑來無事,我嚷著讓老公為我們做攪團,“媽媽,你一說,我嘴都酸了,好想那個味道,多久沒吃了,爸爸,趕緊的”女兒口水都快流出來了,老公為了滿足我們母女味蕾,熟練“抄起”家伙為我們打起了攪團。俗話說:“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攪團要然,勾子擰圓,攪上百攪,越多攪,做出來的就會越好吃!”做的時候
用面粉均勻地攪拌于滾開水的鍋中,左手抓玉米面一邊向鍋中慢慢撒下的同時,右手拿一根棍在鍋里用力攪,要一個方向均勻攪,不要讓面成生面塊,不能有面疙瘩!
花費近半個小時,終于做好了攪團,然后就是必不可少的酸菜。俗話說:“攪團配酸菜,越吃越有味。”從泡菜缸里取來酸菜,洗凈切碎,放上花椒、辣椒面,拿熱油一潑,香氣瞬間向人涌來,饞得我直咽口水。“爸爸,來一碗,趕緊的”女兒已迫不及待的想吃了。舀一碗熱騰的攪團,配上酸菜,再澆上一勺油油的蒜辣子,真是色香味俱全。吃熱攪團,就不能攪了,更不能用勺子,要用筷子從邊緣,一小塊一小塊的夾起送到嘴里,那叫一個香。女兒就心急,“小心燙,慢點吃,熱攪團會燒心的”,沒等我說完,女兒張著嘴喊燙,“心急吃不了熱攪團,哈哈哈....”老公邊吃邊笑起來。
吃著攪團,聽著老公給女兒講述著上輩人的過往云煙,童年的味道、幸福的味道不由得沖入腦海。在我的記憶中,奶奶總是喜歡把各種好東西留給我們,特別是給我留著,家里姐弟三個,我從小跟著奶奶,她總寵著我,雖然那個年代重男輕女,總歸我是個意外。想念奶奶,更想她做的那碗攪團。記得那個時候,每次吃完攪團,鐵鍋內(nèi)總是沾滿了鍋巴。用鐵鏟順著鐵鍋轉(zhuǎn)著圈的把鍋巴鏟起,吃在嘴里很是筋道,就連帶點燒糊的,也會邊吃邊傻呵呵的說“這個吃了會撿到錢”。在那個物質(zhì)貧瘠的年代,這就是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飯食。轉(zhuǎn)眼我為人母也已兩鬢白發(fā),時代在變,我們也在變,但家的味道卻不曾改變,攪團的味道也沒有變,香氣四溢、唇齒留香,令人回味無窮。
攪團,攪出的不僅是一種人間美味,更是攪出了家的溫暖味道!(軋鋼廠 吳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