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那種對紅薯的喜愛和等待豐收時殷殷期盼的心情始終沒有改變。也許是緣于自己是個土生土長的農(nóng)村人,對那片黃土地懷著深深的摯愛之情;又或許是從小吃慣了紅薯,那種甘甜的味道至今記憶猶新。
生于80年代的我,兒時最喜歡吃的莫過于自家種的紅薯,對紅薯的生長過程也非常熟悉。那時候家家戶戶差不多都有一個專門養(yǎng)殖紅薯苗的地方,我們叫它“紅薯床”。先和好泥,然后用磚砌成一個長方形的圍欄,找些木頭板架在中間,上下一分為二,再放些土,把紅薯切開依次放在搭建的木頭架棚上,最后在紅薯床上蒙上一層塑料布,紅薯床下留有一個小洞,留著放進柴火點燃讓其發(fā)熱,這樣紅薯苗就會慢慢長出來,有點像東北人燒的熱炕。我自告奮勇負責每天放學后燒紅薯床,每每都會迫不及待地翻開塑料布看看紅薯苗長了多少,等到苗長高頂住了塑料布,就可以采摘下來,一百根或幾百根一捆捆的捆起來,騎上自行車帶到別的村里賣掉貼補家用,或送給誰家想種紅薯的左鄰右舍。
從拉水到栽秧,從鋤草到翻秧、從掐枝到施肥,最后再用鋤頭從地里一個個刨出來,刨得時候還要小心翼翼,謹防把紅薯挖斷,然后將紅薯挑回家,最后再放到紅薯窖里儲存起來,這樣就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整個過程非常既辛苦又歡喜。
母親將從地里收回來的紅薯清洗干凈,挑選大的用特殊工具做成紅薯片晾在房頂上曬干,然后再加工成紅薯面。小時候沒有什么零食,母親就用紅薯面做成各種各樣的小點心來滿足我的味蕾,什么拔絲紅薯、紅薯糖糕、紅薯餅、紅薯面饸饹、紅薯涼粉……每每此時,我就和小伙伴坐在一起分享,比比誰家做的好吃,感覺這就是世間最好的美味。
小時候家里都是睡的土炕,炕頭上靠近爐火的位置往往會留一個小洞,這就成了一個最簡易的“烤箱”。把幾個小紅薯放進這個小小的“烤箱”里,借助做飯時爐火的溫度,小紅薯被熱氣蒸干后烤成紅薯干,特別的好吃勁道。每天上學走的時候都會在口袋里揣上幾個邊走邊吃,那種樂趣一直伴隨著我走過了童年。
如今人到中年,越發(fā)懷念兒時的片段,特別是那片故土上點點滴滴的回憶,那種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樸習俗,那種豐收季節(jié)帶給人們的忙碌和喜悅,就像紅薯留給我的情感和記憶,永遠都是甘甜的、快樂的?;蛟S是怕故鄉(xiāng)在心里漸漸模糊,便時時告誡自己,不管長多大,不管離故鄉(xiāng)多遠,終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不能丟掉莊稼人勤勞、善良、淳樸的美德,不能丟棄兒時那段勤儉節(jié)約的歲月衍生出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煉鋼廠 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