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味道,在許多人的心里可能是月餅的味道,是團圓飯的味道,是瓜果的味道,而在我的心里,中秋是故鄉(xiāng)的味道。
我的故鄉(xiāng)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村莊,莊子前是山,莊子后還是山。在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年代,鄉(xiāng)親父老們被大山困著,人們整天是一副回灰頭土臉的樣子。但貧瘠的地方并不代表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也是貧瘠的。每每到了中秋節(jié)時,房前屋后的打上早已為人們準備了豐富的饋贈。山上的葉子有的黃了,有的紅了,有的還綠著,層林盡染,顏色駁雜,像是一位畫家突然來了靈感,起了興致,隨意渲染出的水彩畫。
入了這幅畫中,是漫山遍野的野果,采野果是迎接中秋節(jié)的必備項目。那時的中秋節(jié),各家各戶能準備的食物并不多,月餅也限量。水果,也只是家中栽種的果樹,棗子和蘋果,便再無其他了。而山中野果正成熟,人們便不約而同的往山上去。山上還是一派原始風貌,灌木叢生,密林遮天,因為已經(jīng)是秋天,落下了許多樹葉,原本繁茂的山這時才顯得稀疏一些。陽光穿過枝葉,變成細碎的光斑灑進山中。山上已經(jīng)能夠感受到明顯的秋涼,點點陽光帶來一些暖意,讓采野果變成了一件享受的事。山中的野果有的是能叫上名字的,有些叫不上來名字,但我們知道那是能吃的。
孩子入了山就如同魚兒入了水,一骨碌就鉆進了密林中,爬到樹上,瞧不見了。采野果時,一邊摘一邊先送到肚子里,吃過癮了再摘一些裝到籃子里。水果之類的野果就留作中秋節(jié)的零食,板栗和核桃就留給母親做平日里難以吃到的板栗燒雞和核桃糕。雞是自家養(yǎng)的,肉質(zhì)肥嫩,板栗香味醇厚,把它們加在一起燉煮,鮮掉了眉毛。核桃糕是我童年的最愛。核桃掰碎和面,面里加入雞蛋和糖,做好了坯子再放到鍋上蒸,香甜可口,久久不忘。
那一天,一家人坐在圓月下,桌上是豐盛的團圓飯,我們吃得津津有味。吃完飯后,撤下碗筷,擦干凈桌子,擺上瓜果、月餅和核桃糕,給月亮品嘗后孩子們才能吃。月餅是最簡單的款式,核桃糕也粗糙,卻并不影響那味道在記憶中烙印幾十年。
故鄉(xiāng)的中秋味道有點苦,是清貧生活的苦,但它的底色歸根究底還是甜的,使我常常懷念。(計量檢驗中心 馬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