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都是窮苦人才吃的東西,現(xiàn)在咋成了大家都熱愛的美食?”七十多歲的姥姥這樣說道。聽姥姥這樣一說,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對這句話很是費解——因為窩窩頭真的太好吃了,F(xiàn)在想來,或許這就是每一代人因為自身經歷而對生活不同的感悟吧!
說起窩窩頭,李光庭所著《鄉(xiāng)言解頤》卷五中載劉寬夫《日下七事詩》,提到了“愛窩窩”,邊上有個小注:“窩窩以糯米粉為之,狀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餡,蒸熟外糝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窩窩。田間所食,則用雜糧面為之,大或至斤許,其下一窩如舊而復之。茶館所制甚小,曰愛窩窩,相傳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愛窩窩,今但曰愛而已。”這里面的窩窩頭,乃是雜糧窩窩,與我說的菜窩窩的做法還是有些區(qū)別的。
據姥姥講,每當春風吹遍祖國大地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挖野菜時節(jié),各種各樣的野菜,像油菜、薺菜、灰灰菜、面條棵等等,無論田間地頭,還是房前屋后,到處都有它們的蹤跡。這時候用小鏟子把它們挖出來,去掉枯葉后清水洗凈,再放些面粉、堿面、鹽、最后搓成窩窩,放在鍋里蒸上二十來分鐘后,蘸著蒜汁,辣椒油就可以吃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白米白面已經不稀罕了。窩窩頭卻成為了許多年輕人愛吃的美食。仍記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每逢周末,我就會和小伙伴們相約去地里挖野菜,我們尤其喜歡的一種野菜叫做面條菜,它一般在春日的田間地頭最為常見,每次我們都會挖滿滿的一袋子,帶回家后交給母親,母親就會學姥姥的樣子把窩窩頭蒸好,然后像對待她的孩子一樣,小心翼翼地一個又一個撿出來放在提籠里。母親做完這些之后,我的歡樂時光就到來了。我一邊品嘗著齒頰生香的美食,一邊看著小人書或者聆聽著由母親嘴里吐出的跌宕起伏的故事。頓時會不由自主地生發(fā)出了人生應該沒有比這更美好的感慨!
有的時候,還不到有野菜的季節(jié),但我仍會纏著母親說要吃菜窩窩,這時母親就會到鄰居家去摘一些紅薯葉子,然后洗凈擇好,蒸出來的窩窩頭一點也不野菜蒸出來的差。
有一次,母親因為騎車摔了一跤,導致右胳膊骨折,雨水節(jié)氣剛過,突然有一天,母親對我說想吃榆錢窩窩頭。
我心想這時候,怎么會有榆錢呢?可既然母親說出了口,我就應當想辦法滿足母親。在菜市場找了好幾遍,總算找到了一家賣榆錢的,一問價錢,十塊一斤。
“十塊就十塊吧!想吃還能嫌貴?”我心里說道。
買下這些榆錢,我也學著以前母親的樣子,忐忑不安地做了人生中第一次蒸榆錢窩窩頭的飯。做好后,聽到母親說還算可以的時候,我的心才放了下來。
如歌歲月,如水時光,姥姥那一代人經歷了多少辛酸苦辣和雨雪風霜,隨著時代的更迭交替,窩窩頭也已經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在以后的時光里,惟愿國家昌盛,人們生活幸福安康。 (宋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