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麥收的季節(jié),想到金黃的麥浪和飽滿的麥穗,就會喚醒我心中難以割舍的情結,無法忘記少年時割麥搶收的情景。
那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一般是在每年二十四節(jié)氣的芒種之后,就到了三夏大忙時期的“麥秋”。每到這個時間農(nóng)村的學生會放麥假,家家戶戶都是男女老少全員上陣,每年我也會幫著家里割麥。
在割麥的前一天,父親就開始磨鐮刀,然后準備好草帽、架子車,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就早早入睡。第二天早上天剛蒙蒙亮,大概凌晨四點多鐘的樣子,我還沒有睡醒就被父親從床上拉起來,睡眼惺忪的就和家人一起拉上架子車,拿上草帽、鐮刀,帶上干糧,背著水壺就直奔麥地。
割麥的那段時間,搶的是時間,爭的是好天氣。俗話說:“麥熟就一晌”,意思是說麥子熟的很快,也許你昨天看著還是泛著綠的麥子,今天再一看就已經(jīng)熟透了,而且一熟就是一大片,萬一收割遲了,飽滿的麥穗就會出現(xiàn)折斷或者掉籽的現(xiàn)象。割麥最盼的是晴天,老人們都說:“老天開恩,麥子豐收,咱們得趁著老天給的幾天好臉色,抓緊時間把麥子撂倒,防止過熟掉落。我們得和老天搶時間,和節(jié)氣搶進度,實在是耽誤不得。”
割麥的時候—般是一人一壟,大家都彎著腰,左手摟住一把麥秸,右手飛快地揮舞鑲刀,平行用力,發(fā)力要穩(wěn)準狠,就這樣一把把麥子齊刷刷倒下。割一片之后還要把割倒的麥子捆扎上立起來,這樣往家里拉時一捆一捆的才能更加好裝好拉。
割麥子不僅拼的是體力,還有毅力和耐力。割麥的人都有一種不服輸?shù)木瘢谛睦锖蛣e人暗暗較勁,看到別人割得快,把自己拉得遠了,就要努力盡快趕上。盡管腰痛腿酸,但最多也就是擦把汗,要是再伸伸懶腰休息會兒,就會被別人越拉越遠。如果一趟麥子還沒有割到頭,別人第二趟都要回來了,迎面撞上時,就會感覺很丟人。
那時候十幾歲的我,也學著大人的樣子割麥,盡管速度不如壯勞力們快,但我也算是小勞力,能幫家里做點事情,還是很自豪的。早晨剛開始割的時候感覺還好,可是隨著太陽越升越高,我的臉就被太陽曬得發(fā)燙,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流,流到眼睛里,讓人睜不開眼睛。手上也會磨出血泡,臉上臟得像個小花貓,身上沾滿了麥芒,那滋味實在是難受極了。當年家里種的麥子多,即便是沒有陰雨天割麥順利的話,也需要起早貪黑三四天才能把麥子拉回家,再加上打場、脫粒、晾干,大約要持續(xù)十幾天的時間才能實現(xiàn)顆粒歸倉。一般來說幾天下來我就會被曬得像黑炭似的,不過看起來也更壯實了?粗依锏囊淮溩,我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當年的這種割麥方式現(xiàn)在早已淘汰,如今再到麥收季節(jié),人們也無需像過去那么辛苦了,割麥用的鐮刀也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科技的進步使大型聯(lián)合收割機直接開進了麥田,割麥、脫粒一次性完成。但是少年時期酸、甜、苦、辣交織的割麥場景,早已深深地埋在了記憶之中,成為我在城市中生活的節(jié)約條例。(煉鋼廠 徐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