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的朋友圈里發(fā)了幾張圖片,那是一片片黃澄澄的稻田,幾臺收割機立在田邊,等待下地收割,我這才發(fā)覺,千里外南方里的故鄉(xiāng),又到秋收時節(jié)。
記憶里的故鄉(xiāng),永遠充斥著稻田的清香。南方氣候溫和、多雨,一年種2季水稻,第一季在春節(jié)過后就開始播種,施肥、插秧、除蟲,田里的稻苗一直努力的生長,當禾苗開始抽穗時,父母親就在一塊專門的育秧田里為下二季的禾苗播種育苗。學(xué)校放暑假沒多久,地里的禾苗就全部橙黃橙黃的,要收割第一季的水稻了。因為收完就得緊接著灌溉、翻地,進入第二季的插秧。禾苗又進入第二輪的生長期,大概在十一前后就全部成熟,如果當年有閏月的話,收割期會相應(yīng)提前或者推后。
下半年的日照比第一季長,雨水也好,所以二季稻比一季稻口感要好,產(chǎn)量高,價錢也美。為多創(chuàng)些收益,母親會將優(yōu)良品種的水稻放二季稻里。自家釀酒用的酒米稻,也是放下半年生長,而且為了酒味更清醇,口感更好,一般會選擇將所有水稻收割完后,才慢悠悠的收割酒米稻。
記憶中,二季稻的收割,好幾次都在十一國慶節(jié),長長的假期,我們?nèi)胰司驮诘咎锢飱^斗著。當時機械化程度不高,但就算有機械化收割機,在當時母親也斷然不會雇收割機的,一方面她不舍得高昂的收割費,另一方面也嫌收割得不干凈,收割機割完后很多稻子會撒在地里。二季稻的收割雖然沒有夏天里的炎熱與曝曬,但卻有秋天的刺涼。
記得有次十一收割二季稻,早晨我們穿著秋衣和外套來到稻田里,依然感覺到清冷。慢慢的太陽出來了,就脫去了外套。吃過早飯后,再到田里繼續(xù)割稻子,熱得袖子也擼起來了,但不久后,母親看了看天,說要變天了,讓我們繼續(xù)割,她跟父親開始脫粒。果然,沒過一會兒,烏云密布,我們急忙把脫好粒的稻子用蛇皮袋裝好,扛到車里。母親和父親將車往家里拉,我跟弟弟兩個人繼續(xù)將割好的水稻再碼成堆,最大限度的降低淋濕程度。因為水稻一旦被淋濕,如果接下來的幾天沒有大太陽的話,就很容易發(fā)黑、發(fā)霉。那天的大雨還是提前到來,我們還沒碼好所有的水稻,父母親運完稻子返回后也加入我們。我們在大雨中來回奔跑著,全身被秋雨淋濕,感覺越來越?jīng),但依然不忍心割好的稻子被淋濕,直到碼好最后一捆稻子后,我們才回到家中。奶奶早已將熱水燒好,讓大家去洗熱水澡,喝姜湯。
兒時的秋收,總是盼望能有一個好天氣,能在秋高氣爽的天氣里收割完所有的稻子,脫粒了的稻子當天就能被大大的太陽曬干,裝進口袋,搬進自家的糧倉。
如今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祖國慢慢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年代,糧食產(chǎn)量也不斷提高,但每一粒糧食依然是每一滴汗水的結(jié)晶,我們應(yīng)該繼續(xù)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習(xí)慣,珍惜糧食,杜絕浪費,人人爭當“光盤族”。(供銷部 肖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