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了,葉子最先感受到秋天的腳步,為了迎接秋的來臨,它急忙卸下濃綠的裝扮,換上屬于秋的顏色,雖紅衰翠減,但一眼望去,一葉知秋的世界更增添了別樣的景致。門前那棵老榆樹深諳世事,秋一來,它便整裝待發(fā),迫不及待地想在這秋風(fēng)落葉之時,展示出它蒼勁老練的風(fēng)姿,風(fēng)吹過時,泛黃的葉子撲簌簌地往下落,瞬間讓人有種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意境。
這棵老榆樹是曾爺爺種在老家門前的,陪伴老一輩人走過了最為艱難的一段歲月。榆錢學(xué)名是綿竹榆,因為果實酷似銅錢,得來了榆錢的名號。榆錢曾經(jīng)是許多鄉(xiāng)下人的救命“糧食”,在饑荒年代救了許多人的性命。關(guān)于榆錢救人的故事,從很小的時候就聽說了,無論是在夏季的夜里,還是秋收的夜里,老人們總要談起榆錢,津津樂道。
據(jù)說新中國剛成立時,農(nóng)村人的日子過得很辛苦,饑餓始終如影相隨。那時候衣服是家里的大娃娃穿小了,再留給小娃娃穿,直到一件衣服再不能稱之為衣服,才被剪成抹布或者作為縫補(bǔ)的衣料,填補(bǔ)到別的衣服上,但衣服的缺少對于他們并不是最艱難的,最艱難的是吃不飽飯。那時,他們的肚子時常要唱空城計,“咕嚕咕嚕!”“咕嚕咕嚕!”吃不飽飯,人就心慌,人一心慌就無法專心做事,所以他們想方設(shè)法找東西填飽肚子,先是到地里挖野菜,然后就盯上了房前屋后的榆錢樹。
初春時節(jié),青黃不接,地里既沒有野菜,家里也沒有實實在在的糧食,他們就跑到榆錢樹下去捋榆錢。春天到來的時候,氣溫升高,榆錢樹就會長出嫩嫩的榆錢來,榆錢嫩綠,也水靈靈的,這時他們便迅速行動起來。榆錢等不了人,如果捋得晚了些,榆錢就老了,老了的榆錢就發(fā)苦,不容易下咽了。榆錢長出來后,他們便爭先恐后地爬上榆錢樹上,捋下一串串的榆錢來,或是直接生吃,或是做成榆錢饃,或是做成榆錢飯,用來充饑。老人們說摘榆錢摘得時間長了,袖口上都被榆錢染成了綠色,那種顏色很難清洗,久而久之,袖子就變得堅硬,但從沒有人把不舒服的袖子放在心上,比起這些,填飽肚子才是更實在的事情。我也吃過榆錢,老實說味道并不好,雖然有些甜,但甜味終究掩飾不住榆錢內(nèi)里的苦澀,不過榆錢做成的饃饃和榆錢飯卻是異常地香,每年到了榆錢生長的時候,都要回老家去“憶苦思甜”,嘗嘗榆錢。
榆錢在鄉(xiāng)下是非常不起眼的一種樹木,形體不是很好看。除了主干稍顯筆直外,其他枝條雜亂無章,又很纖細(xì),并不顯得挺拔,也不俊俏,雖外形普通,但卻掩蓋不住它的功績,因為它曾是一代農(nóng)村人賴以生存的“糧食”。
榆錢葉,榆錢饃,離了榆錢不能活。一年又一年,榆錢葉子黃了又黃,但不管怎樣的時過境遷,榆錢的事跡永遠(yuǎn)留在了許多人的記憶中。(計量檢驗中心 翟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