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上火,就喝王老吉。”每次聽到這句廣告詞,女兒都會說:“還沒有奶奶的涼草茶好喝呢。”的確,婆婆的涼茶算得上是“色、香、味、效”俱全了。
婆婆的涼茶不同于綠茶的清淡、紅茶的濃香,更不同于茶文化下的種種制茶工藝。如果說茶文化下的茶是高雅奢華的“大家閨秀”,那婆婆的涼茶則是樸實無華的“小家碧玉”。
婆婆的涼茶據(jù)說是她小時候跟著一個遠方親戚學的,不同于其它茶的品種分類,涼茶則是由幾十種普通草藥組合而成。說是偏方,其實婆婆也只知道少數(shù)草藥的名稱,大多數(shù)的草藥只認得它的形狀、藥性,卻叫不上名字。每年端午婆婆總是早早起床去采草藥,她總是說:“只有端午早上采的草藥,才是最有效的。”記得那年有幸我也跟著婆婆去采茶,親眼見證了她帶領著村里的嬸子、嫂子們在雜草叢、山坡上采草藥的過程。看著雜草叢生的荒地,我們無從下手,卻見婆婆從容的在雜草叢里采摘著她需要的草藥,摘一株,就拿給我們看,并詳細講解著藥效、用量等,我們依葫蘆畫瓢,跟著她一起采摘。那十幾二十種草藥,在我看來都長的差不多,但在婆婆的眼里,就如同已規(guī)定好必須要生長在哪里一樣,她總是能很準確的知道每種草藥長在什么地方,采摘起來也是手到擒來。差不多走遍了周圍所有的荒地、山坡,采完所有需要的藥草,這才滿意的扛著裝滿草藥的竹籠往家趕。
采茶是一門學問,制茶更是有門道的,只見婆婆把采回來的草藥倒在水池旁,有的掐去枝葉,只留根莖;有的又只留葉子,不要根莖;有的只留枝條不要根也不要葉子。婆婆一邊清洗,一邊搭配,此時她的手就如同一桿秤,多少分量全然在掌中。婆婆說:“就像這金銀花,花和葉子是3:1的比例,大人和小孩的使用配比也不一樣。孩子喝的話,金銀花、薄荷葉、鴨腸草就適當少放點,山楂葉、蒲公英可以多點。”婆婆說著手卻并沒有停止,在將所有的草藥清洗完后,一部分要上屜蒸幾分鐘,然后在席子上曬干。一部分則洗干凈后直接晾曬,曬干后混合到一塊。泡茶顯然要比采茶簡單得多,在茶壺里放入適量的涼茶葉子加入涼水,然后在爐子上煮開,加入白糖,倒一杯,瞬間清香的氣息鋪面而來。喝一口,清香入脾,回味無窮。
跟隨婆婆采涼茶也有好幾次了,令人汗顏的是我依然不能獨立完成采茶工作。因為我們喜歡喝,婆婆每年都會給我們準備足夠一年用的涼茶原料,讓我們上火時、消化不好時隨時可以飲用。可歲月不饒人,婆婆已不再年輕,手腳也不再靈活,今年又無法回去跟隨婆婆采茶了,打電話回去,讓婆婆不要再去采茶,婆婆卻興高采烈的說:“鄰村有幾個慕名而來要和她一起采茶的鄉(xiāng)黨,不好推脫必須去。還說要帶上公公一起去,可以幫忙多拿些。”
聽著婆婆興高采烈的言語,眼前不由得又浮現(xiàn)出婆婆采茶的場面,“這個是車前子,可以連根拔起都有用。這個是地燈草,和半夏葉子比較像,可不敢采錯了,半夏有毒......”想到婆婆為了我們的喜好,每年風雨無阻地在荒地、山坡采茶的場景,不禁淚目潸然......(動力能源中心 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