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來到美麗的漢中工作,有空的時候,我總喜歡去漢江邊散散步,鍛煉鍛煉身體,曬曬太陽,和散步的大叔大嬸聊聊天,聽他們講講自己過往的故事。日子過的恬靜,而又愜意,但更多的時候卻會因為那個時代生活的艱辛而感到心酸,也因此對他們那代人產生了許多敬佩和仰慕之情。
老友劉叔說那時有個同學叫李根學,年長劉叔幾歲,家在渭南農村,結婚較早。參加工作那會,他本以為出遠門見世面了,沒想到分到了大巴山里一個叫燕子砭的銅礦上班,到那一看心都涼透了。燕子砭有條小街,街道兩邊是一座連著一座的大山,和電影《紅巖》中的鏡頭一模一樣,吃的米飯里有巴山豆,硬的難以下咽,饃饃是稀罕物,經常一頓吃六七個。有的同學發(fā)牢騷,鬧著要回去,面對這樣的情況,根學同學卻總是平靜對待。
那時飯菜沒什么油水,吃的都多,那點工錢吃完了還不夠,可他卻總是能省下一些給農村的老婆孩子。領導看他老實就分到水泵班,在地面工作看似輕松,可糧少錢少沒入坑費,因此他更節(jié)儉了。從500米到1120米的5級泵站上班,需要三班倒,男男女女二三十人,每天登高爬低,山澗小路,毒蛇蚊蟲,坡陡路滑。尤其是下雨下雪,那個路更難走,沒去過的人根本無法想象。可他從不缺勤,誰有事只需要打個招呼就幫人一把。為了解決路上來回的困難,根學、奎保、學斌就和電工們一起搞起了泵站遠控實驗,遇到困難他總是干在前、想在前,刻苦努力,歷經多次失敗,最后成功了。而他出的力最大,可他不爭名不爭利,平靜的像個觀眾。
印象中的他就沒多說過一句話,總是笑嘻嘻的,什么都無所謂的樣子。宿舍不夠住單位便號召大家學大慶,自己動手打地壘,于是在半山坡上他自已打了一個在地下僅能支張床的窩棚,一直住到那天撿修,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那天他和奎保面對面的在兩根電桿上工作,有根索道信號線(火線)挨在了他背上,突然供電了,他就觸電了。聽到奎保地呼叫,劉叔和一位工友趕忙跑去,把他從桿子上解救下來,已經沒了呼吸,又搶救了五六個小時,還是沒搶救過來……就這樣,那個勤勞樸素、樂于助人、默默奉獻的好同學走了,其他同學都氣瘋了,但他們什么也不能做,除了止不住的淚水,還是淚水……劉叔說,后來每次有同學提起根學同學,大家都非常傷心,班長白丁安慰大家說:“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劉叔的故事講完了,身處現(xiàn)代無比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老師教導我們學習助人為樂、艱苦樸素的雷鋒同志,他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嗎?幫助別人不求回報,默默把自己的一生獻給自己熱愛的事業(yè),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張海迪、郭明義、李素麗、焦裕祿……他們都是為了新中國的建設,不計個人利益,為人民著想的人,人民記住了他們,他們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雖然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好了,也不需要吃那么多苦了,但他們那一代人不畏困難、艱苦奮斗、忘我工作的精神,我們不能忘。為了新中國的偉大復興夢,我們還應該繼續(xù)發(fā)揚他們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還應該為了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他們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衣缽。
想到這里,我明白了,這便是習主席倡導我們在新時代學習延安精神的原因之所在。因此我在心里暗下決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僅要向老一輩工人學習踏踏實實干工作的精神,還要發(fā)揚新時代延安精神,為企業(yè)轉型升級、追趕超越努力奮斗。(動力能源中心 趙娟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