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幾樹陰涼,一片蟬鳴,在樹下拾取蟬蛻的溫馨;一汪清淺的池塘,聽蛙唱此起彼伏;輕折一枝蓮蓬,品一味鄉(xiāng)情;斜風細雨里,撐著油紙傘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彎子街上……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這些愜意的時光終將走進我們的“夢里家山”,往昔不再,留一聲輕嘆,一處閑愁。
我不是詩人,對于鄉(xiāng)情寫不出抽象婉約的美;也不是墨客,對于鄉(xiāng)愁更不能描摹得淋漓盡致。但卻也附庸風雅地以為鄉(xiāng)情就是一首歌謠——《遙遠的小山村》,遠遠的;鄉(xiāng)愁就是余光中的詩,凄凄的……
記去年游玩韓城城隍廟遺址,豁然覺得鄉(xiāng)愁不僅僅是精神上的一種依戀,更是能夠以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各種物化的形式來體現(xiàn)。以保存較好的鄉(xiāng)村古建筑作為物質基礎,就似打開的一扇門,讓我們看到曾經的原鄉(xiāng)生活,雖然已成為了回不去的過往和一種記憶,但因為我們的努力,使傳統(tǒng)文化脈絡中的美好得以存留,給未來也儲備了更豐富的情感與精神上的依托。那一件件磨得發(fā)亮的家伙什,是多少人勞作的好伙伴,即便是生銹的鋤頭、磨細的耬把兒、豁了牙的鐵,以及擱置了許久的木锨、板镢、鎬頭和鐮刀等等,一物一世界,無不講述著莊稼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樂年華;虼蠡蛐〉木幙鸨澈t,裝過的不僅有青草、麥穗、落花生,還有那嫩綠的榆錢兒和串串飄香的洋槐花。那一輛輛獨輪車,地排車、太平車,甚至是略顯笨重的老牛車,在走向今天的道路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深深的車轍……
一臺結構簡單的紡紗車,使粗糙的年輪變得細軟綿長,一架老式的織布機,經歷了歲月,美麗了人生。掛在機旁的煤油燈,點點昏黃,卻映照著不滅的希望。一匹匹花色各異的手織布,如今又成了返璞歸真、崇尚綠色的代表。一襲褪色的長衫、一件盤扣的花襖,顯示著曾經的時尚,一頂可愛的虎頭帽,一雙復古的虎頭鞋,毛鼻子毛眼,一針一線總關情,令觀者穿越時空,返老還童。還有那打了鋦子的甕、量米面的升斗、汲水的木桶、啪嗒啪嗒作響的風箱、大號的蒸籠、木制的鍋蓋、烙餅的鏊子、盛放油鹽的四鼻罐等等,依稀又見炊煙升起,柴火正紅,家的味道愈發(fā)濃醇。
家廟里端端正正懸掛的族規(guī)祖訓,給人一種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老輩們代代相傳的鄉(xiāng)風民俗,無論我們是否以文字的形式將其記錄,能沿襲的早已刻骨銘心,該擯棄的也只能作為歷史的一顆塵埃,留在人們的記憶深處。那些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不僅刻錄了美麗的山水田園,也留下了一張張或含情或大笑,抑或呆萌或肅穆的表情,讓曾經的時光在那一刻永駐。
凡此種種,構建了百姓共有的精神家園的根底,原鄉(xiāng)雖已不復最初的風貌,可鄉(xiāng)愁卻依然濃烈,從人們爭相捐獻物品的熱情上便可見一斑。以古色古香的鄉(xiāng)土建筑作為物質基礎的鄉(xiāng)村記憶博物館誠如山東大學王晨光教授所說的“絕不只是一種古跡,它是一種情感,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是一種文化的熏陶。”它使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煉鋼廠 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