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母親給我做的饃種類之多連我自己也有些模糊了。
我的小學是在農村上的。小升初的時候我的成績還算可以,但還不足以夠得上尖子生的地步,但母親“目光遠大、深謀遠慮”對我將來“成才”深信不疑,就把我放到了縣城的初中上學,所以從12歲起我就開始了我“背著饃求學”的路。每逢周末母親都要做上一大鍋饃,變著花樣的做,蒸饃,各種餡的包子,辣子卷,菜卷,白面鍋盔,油鍋盔,雞蛋鍋盔,菜盒盒……為的就是讓我吃飽,而且吃的可口。母親從年輕時腰就不太好,每次做饃都要耗費多半天的時間,所以每次做完饃她就累得直不起腰了。
初中時,母親做的饃是“見不得人”的。校園里百分之九十都是縣城娃,在縣城娃眼里是很瞧不上我們這些農村來的,我呢自尊心又很強,所以從來不在學校同學面前吃母親做的饃,都是和大家一起在外面買饃吃,學校外買菜加饃的也大多是附近的村民,所以也很實惠,四分之一的鍋盔自己夾菜,我經常趁著賣饃人不注意加特別多的菜,加完菜饃直接都合不上了。旁邊偶有人竊笑,笑就笑吧,我再不懂事也不至于把母親辛辛苦苦做的饃扔了呀,我把加的多余的菜倒出來,放在塑料袋里,然后帶回去在中午或者晚上就著母親做的饃吃,這樣也省不少錢呢,所以我說初中時母親做的饃是“見不得人”的。
高中時母親做的饃有一半進了同學的嘴里,這時候母親做的饃反而成為我的一種“體面”。高中時,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大家都很自然把自己背的饃拿出來共享,因為再好吃的饃吃多了也覺得索然無味,相反的吃別人母親做的饃就很香,所以就是你吃我的饃,我吃你的饃。如果口袋寬裕再買上5毛的豆腐腦或者面皮就著吃,對我而言那簡直就是人間美味了。而母親做的饃因為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經常有同學找我用自己的饃換母親做的饃吃,所以高中時母親做的饃有一半都被同學吃了,這個秘密母親到現在都不知道。
現在自己有了家庭,遠離了母親,母親也日漸年邁。由于身體的原因,母親已經很少給家里人做饃了,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幾次母親做的饃。但是每次回家探望母親,臨走時母親都會給我們做上一大鍋饃帶走,看著母親在廚房里揉面時那煎熬的背影,我們實在不忍心讓母親再做饃,可是母親還是堅持給我們做饃。因為在母親眼里這一個鍋盔和饅頭承載著她對子女那一份沉甸甸的愛。(計量檢驗中心 李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