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作為中國一種象征團圓、喜慶的物件,在很多節(jié)日慶典場合都會亮相。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又怎能少得了燈籠這位“嘉賓”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的老家關(guān)中過春節(jié),迎新年的其中一種重要方式——撞燈籠,就是與這吉祥如意的燈籠有關(guān)的習(xí)俗。
撞燈籠是小孩子們過年時最喜歡的游戲。每年過了
到了初六、初七,舅舅們的燈籠基本就送到了。不用大人吩咐,天剛黑,孩子們就歡天喜地的張羅著給燈籠安裝蠟燭和挑燈用的小棍。安裝蠟燭,就是將蠟燭上的竹簽,穿進燈籠底部,剛好能夠容納一根竹簽通過的細鐵絲環(huán)里,再把自家種的蘿卜,切上自己拳頭大小的一塊兒,直接用穿在燈籠上的蠟燭竹簽扎進去,蠟燭安裝就完成了。安裝挑燈用的小棍相對簡單一些,從家里的掃把上折一段大約六七十公分長的一節(jié),穿進燈籠另一頭的鐵絲孔里,擰上兩圈兒擰成一個小圓環(huán),燈籠就被牢牢的扎在小棍上了。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天差不多就完全黑了。小伙伴們用母親做飯的火柴點亮自己的燈籠,沖出家門,你叫上我,我叫上你,三三兩兩,提著燈籠,興高彩烈的蹦著、笑著,踩著燈影,瞅著被燈籠照亮的巷道,就趕往燈籠會場去了。一邊走一邊還念念有詞的唱著流傳了不知多久的“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這種簡單、淳樸的童謠。
隨著小伙伴聚集的越來越多,一些比較調(diào)皮的,大一點的孩子就開始七嘴八舌的挑釁似的,對小朋友的燈籠評頭論足起來:“信不信我能瞬間讓你的羊燈變成禿羊”、“你的蓮花燈再漂亮,也不如我這火鼓樓燈經(jīng)撞,不信咱倆試試”、“你這獅子燈是頭肥獅子,撞起來肯定笨的跟豬一樣”、“你的公雞燈好看是好看,就是不敢和我撞”、“我這火鼓樓燈籠是最結(jié)實耐用的,不怕你們撞”那些個性子扭,不服軟的小家伙,聽了這些話,豈肯認輸,紛紛應(yīng)戰(zhàn)。
于是,撞燈開始了,那些大一點的孩子憑借自己多年豐富的撞燈經(jīng)驗和靈活的身體,左閃右躲,前沖后撤,天不怕地不怕的,把個火輪燈掄得呼呼響。一會撞下這個,一會撞下那個,要不了幾個回合下來,一些花燈就先掛了彩,一不留神“獅子”尾巴被燒的只剩一根鐵絲了,“羊”身上的毛被燒的東焦一塊,西缺一塊,“大公雞”直接被燒的一命嗚呼了。還記得那個被燒了“公雞”燈籠的小女孩,一邊抹著眼淚,一邊追著撞她燈籠的孩子,要他賠燈籠……那些掛了彩的花燈,嘗到了火鼓樓燈籠的厲害,通常也不敢繼續(xù)戀戰(zhàn),瞅個機會就退下來,站在一邊觀戰(zhàn),那些膽大不怕犧牲的花燈則左沖右突,繼續(xù)奮力拼殺,拼到最后即使掉了花瓣,少了花穗,羊燈身上的毛被燒光了也再所不惜,他們勇敢,果斷的精神,同樣也會為他們贏得大家的稱贊。
這樣的小游戲伴隨著我們的童年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節(jié),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歡樂。然而這些年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舅舅們送的禮物從蘊含童趣,包含深意的燈籠變成了玩具、學(xué)習(xí)用品、新衣服等生活用品。孩子們童年的一點點美好,都淹沒在了這個物質(zhì)的世界里,孩子們再也感受不到原先那種簡單,快樂而又純真的童年了。希望這些美好,在與時俱進的同時,還能繼續(xù)保持一些老一輩的傳統(tǒng)習(xí)俗,讓傳統(tǒng)文化繼續(xù)得以傳承,讓還孩子們能夠繼續(xù)擁有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動力能源中心氣體黨支部 趙娟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