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有著小江南之稱的勉縣已有十年之久,趁著閑暇漫步在漢江河堤邊,陣陣微風掠過,江面上波光粼粼,泛起層層漣漪,我的目光也隨之看向遠方,天空像一個靜默的沉思者,藍白相嵌的云兒玩起了追逐賽,像極了一群頑皮的小孩嬉戲玩鬧,家鄉(xiāng)的那條“成長”路也漸漸的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渭河以北的關中平原小村子,小時候算的上是名副其實的窮鄉(xiāng)僻壤了,那時家家戶戶住的都是土房子,穿著“正三年,反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衣服,僅靠家中務農維持生計。踏在腳下的路便是那泥土路,每當遇到下雨天,門前的土路就變成了“水泥路”,穿布鞋很容易侵濕,那時會很不情愿的穿上小孩最討厭的那種笨重的膠鞋,趟在泥巴路里去上學,沾上泥巴的膠鞋,走起路來頗費腳力,泥濘的路面上,人很容易滑倒掉進泥巴窩。天晴道干,蹚土一拃厚,路還算勉強能走,騎上自行車去往學校二十分鐘的路程,路面坎坷不平,坑坑洼洼,一陣風吹來,遮天蔽日,睜不開雙眼。
沐浴著改革的春風,國家推出了公路“村村通”“戶戶通”政策。從此,告別“行路難”家家戶戶門前都通上了水泥路,修建后的水泥路平整光滑看著很是舒適,走在上面的我,欣喜了許久。后來,路上的電動車、摩托車逐漸多了,家家戶戶也住上了平房,一村一特色相繼投入,家中收入也得以大幅提升,此時已上高中的我,坐著公交車便可去往學校,很是便利。
要致富,還得繼續(xù)修路。水泥路雖好,但時間久遠,修補頻繁,為把家鄉(xiāng)特有農產品推的更加深遠,去年家鄉(xiāng)把伴隨了十多年的水泥路換成了柏油路,并在道路兩側,種滿了好看的花草樹木,既美觀,又為行人遮住了熾熱的陽光。每隔幾十米,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每逢收獲季節(jié)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商絡繹不絕走進來,一輛輛滿載冬棗的大貨車,承載著全村人的希望送往全國各地,就這樣路修寬了,人心也敞亮了,日子也寬展了。
30年間,從土路、水泥路再到柏油路,路,折射了時代變遷,也見證了社會發(fā)展。如今,當我再回到老家時,昔日的鄉(xiāng)路早已不見蹤影,新鋪設的柏油路在陽光下熠熠閃亮,光芒之中折射出的是那一代又一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設備管理中心 劉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