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香飄來清夏,龍舟賽來熱鬧。端午,又叫重五節(jié)、天中節(jié)等等。雖然有不同的名字,但端午節(jié)有其不變的文化內(nèi)涵,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氣息。
端午與屈原綁定已久,但凡是過端午,便都會想起屈原,那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也傳唱千古。為國為民的屈原,不愿與奸臣小人同流合污,又不愿拋下國家故土,一腔心意難以疏解,最終只好選擇汨羅投江而去。他的身軀雖然永遠沉睡在汨羅江中,但他為人民燃起的光芒卻永遠閃耀著。于是,五月五成為了百姓紀念他的日子。
屈原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詳,但他卻并不是端午唯一的紀念對象。還有許多先賢諸如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人,在不同地域的端午節(jié)紀念中也有出現(xiàn)。伍子胥輔佐吳王夫差稱霸,忠心耿耿,卻因小人構陷被吳王賜死,沉尸錢塘江。吳人感懷伍子胥的死去,塑造其為“潮神”,于五月五祭祀他。百年以后,一個叫曹娥的女子在上虞江邊日夜哭喊號呼,尋找祭祀時溺水的父親,然而未果,于是她自投江中,五日之后曹娥抱父尸出現(xiàn),人們認為是其孝心感動天地,于是也在這個節(jié)日紀念她。關于先人的故事傳說許多,人們大都因其某種高尚的德行與品質而選擇紀念他。但在歷史的脈絡中,由于屈原具有獨一無二的人格意義,他是愛國者,有政治色彩;他也是詩人,有文學色彩,他忠貞、廉潔、奮斗!而后人對其的詮釋空間大,獲得了群體的認同,于是屈原超越了時代、空間的認知,成為了具有代表性、廣泛性的紀念對象。
而除此之外,也有許多習俗豐富了端午節(jié)的儀式性。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喝雄黃酒等等,多種多樣的傳統(tǒng)習俗既與祭祀對象有關,也與時令節(jié)氣有關。為此,人們對生命的渴求與保護,則遍布吃、穿、戴、住、行方面,既有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也是自身情緒的表達?傊(jīng)過時代變遷,延綿至今,端午節(jié)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統(tǒng)一性。
端午節(jié)是一個節(jié)日,也是一個符號,紀念屈原則是一種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任歲月如何琢磨,屈原的愛國精神與文化意義始終在中國大地,汨羅江邊豎起高聳的旗幟。 (軋鋼廠 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