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百度詞條說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拜龍祖,祈福辟邪演變而來,但更多人印象里5月5日這天是屈大夫跳汨羅江自盡的日子,后人就把這天做為紀念他的節(jié)日。
不管大人怎么看,小孩眼里端午節(jié)便是香甜軟糯的蜜棗粽子,晶瑩剔透的綠豆糕,精美別致的小香包。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鄉(xiāng)親們的日子都緊吧,家里的每一分錢都是計劃著花,到了端午節(jié)沒幾家有錢給孩子買糯米包粽子,但香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都是母親們自己親手做的。母親們把平時為孩子們做衣服剩下的碎花布頭找出來,裁剪成小正方形,再將布的反面角對角折成一個直角三角形,然后用線將兩個直角邊縫合在一起,縫到最末段時留一個小口,從小口處將布料的正面翻出來,然后拿一小團棉花包點香藥,從留下的小口塞進去,最后把小口縫合起來,再用線沿著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淺淺的縫一道線過去,縫到角上后輕輕拽一下,將線收緊,再把斜邊的兩個角縫在一起,用五色線搓成線繩子從中間的小孔穿過去做為提繩,再用五色線做成一綹絲絳縫在桃心的尖上,這樣一個桃心香包就做成了。母親們親手做的香包雖然樣子款式不一,但香味卻是買來的無法比擬的。因為香包里的香藥具有驅蚊蟲避邪氣的功效,承載著母親祈求孩子平安健康的美好心愿,所以放的香料比買來的要多很多。
后來經濟情況好了些,一些母親就會買些糯米、粽葉,回來親手給孩子們包粽子吃。包粽子其實挺麻煩的,不僅要前一夜泡好糯米和粽葉,第二天還要一個一個包好,再上蒸籠蒸三十分鐘才能吃,是個很費時費力的活兒,但母親們還是會樂此不疲的包給孩子們吃。及至我們這代人生活條件好了,卻很少有人再愿意費時費力的給孩子們親手包粽子做香包,大多時候都是一買了之。
在這買,買,買的過程中,固然包含著母親對孩子的愛,但孩子又能體會到多少呢?再搜尋一下我們的記憶,印象深刻的好像也不是母親給我們買了什么,而是油燈下母親為孩子縫衣服的樣子,是母親被灶堂里的火映紅的臉頰,是小溪邊母親為一家漿洗衣服的身影......母親的身體力行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她對這個家和孩子的熱愛。
現(xiàn)在常聽人說節(jié)日過的越來越沒意思了,究其原因,其實是我們忘了節(jié)日本身的意義其實是留給大家一些時間,讓家人共同做一些節(jié)日里需要做的事情,在做的過程中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和感情的溝通。就拿端午節(jié)來說吧,孩子看到母親用心的一針一線為自己制作香包,便能從母親的神態(tài)表情中體會到母親將對自己的愛縫進了香包里,從而更加愛惜香包,愛戴母親,當然母親也能從中收獲為人母的喜悅,得到一種情感上的滿足;如果母親能帶著孩子一起包粽子,在一種互幫互助的教導中,孩子不僅能體會到母親勞動的辛苦,還能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對于母親而言不僅多了一個小幫手,還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讓孩子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目的也在于此,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倡導一種社會正能量文化風氣,凝心聚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因此我們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始,用心體會節(jié)日文化的內涵,用自己的行動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動力能源中心 趙娟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