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在我國已經(jīng)傳承了兩千多年。在我的家鄉(xiāng),每年的端午前后,夏收夏種也剛剛結(jié)束,家里剛剛收獲了新油,新糧。所以人們對端午節(jié)也格外地重視,既有儀式感,也有內(nèi)涵。
對于我們這些孩子來說,除了清明節(jié),其他節(jié)日我們都喜歡,因為過節(jié)了就意味著有好吃的了。在條件并不是很好的時候,端午節(jié)我們最盼望的就是母親做的粽子。母親做的粽子有肉粽和甜粽兩種,條件好時,還會有鴨蛋黃粽。為了節(jié)省原料,粽葉都是母親自己去河邊采的。在距離我們家十幾里外有一條不大不小的河,那時候河兩邊生長著茂盛的蘆葦,蘆葦葉面有大半個手掌寬,是包粽子的絕佳選擇。隨著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現(xiàn)在河道已經(jīng)消失了,蘆葦也就更不會出現(xiàn)了,只是母親隱沒于茫茫蘆葦蕩間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端午節(jié)前母親會帶著我們一起去采摘粽葉,我們家人口多,粽子也就包得多,往往需要準備幾十個,所以蘆葦葉需求就大。母親平時既要掌外,也要顧內(nèi),事情很多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們就被“征用”了。別小看采蘆葦葉,這可是項技術(shù)活,必須自上而下,迅速一扯,才能夠獲得一個完整的蘆葦葉,如果方向不對或力道不夠,蘆葦葉就劈了,也就不能用了。母親采葉的速度很快,往往我們還在同一片葉子較勁時,她的竹籃里已經(jīng)靜靜的躺著十幾片蘆葦葉了。母親喜歡找大的葉子,因為大的蘆葦葉子包的粽子要格外的漂亮,所以總要往蘆葦?shù)纳钐広s,她矮小的身子常常就被茂密的蘆葦擋住了,往往我們找不到母親時,我們離的遠了,就會格外的害怕,然后就會恐慌的喊她,她聽到我們的叫喊后就會在蘆葦叢里回復,然后她總是會飛奔回來,而她的身影像是被厚厚的蘆葦曾過濾了,顯得那樣輕。
蘆葦采好后,包粽子的重頭戲就來了。端午節(jié)母親會準備一大盆的糯米,一大盆的紅棗、花生、白糖和一塊肉。肉被她切成許多小塊包進潔白的糯米中,紅棗和花生單獨和白糖混在一起也用糯米包裹。粽葉先是卷成一個三角錐,餡料就放到錐子中間,然后長長的粽葉封住錐子口,再經(jīng)母親的手幾次包折,最后用一根細細的稻草繩系住,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只見母親雙手上下翻飛,不多會兒一個個粽子就乖巧的被安放在了盆里,等到積攢到一定數(shù)量就能下鍋了。
下鍋的過程令人焦急,熊熊的火在灶膛里慢悠悠地燒,我們的心像是放在火上烤,都在等著新鮮的粽子。當鍋里散發(fā)出來的香味越來越濃,粽子就好了。怕我們吃的時候燙著,母親會先拿出幾個粽子放到水中冷卻,待熱氣散了,才依次放到我們手上。綠色的粽葉經(jīng)過熱水已經(jīng)變成了軍綠,我們打開粽子的外衣,看到潔白香甜的糯米,一口下去,半個粽子就沒有了。糯米的甜香,粽葉的清香混合在一起,成為童年記憶中最難以忘記的一段。
又到端午了,粽香又要飄起了,希望吃到嘴里的每一口粽子都是香甜,希望所愛的人依然在身邊,也希望父母親人們永遠安康! (計量檢驗中心:趙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