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總是離不開吃的東西,除夕的餃子,十五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人總是跟著記憶在吃東西。打從記事起,每個節(jié)日都被烙上的特有的味道。那軟糯香甜的粽子,自是屬于端午的記憶。
小的時候物資沒有現(xiàn)在這樣豐富,很多的東西需要人們自己去制作,美食也不例外。那時候的粽子就是奶奶親手一個個包出來的。集市上買來粽葉和糯米,粽葉一片片的洗干凈,糯米拿一個大鍋泡好。在端午的前一天,一下午的光陰都被包進了粽子里。那個時候不用上學的我們最喜歡的便是逢年過節(jié)回奶奶家去“幫廚”,端午節(jié)就更不例外了。奶奶早已準備好驅(qū)蚊的香囊給我們每人一個帶上,然后帶著我們?nèi)齻坐在門口的長廊上,耐心地教著我們包粽子,一年又一年,總是學不會,但奶奶總是笑著教了一遍又一遍。
奶奶的粽子大小形狀都是一模一樣的,但里面的內(nèi)容并沒有很單一,有的里面放幾;ㄉ,有的放一顆紅棗,有的則是紅豆和糯米混在了一起。每次吃粽子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像是在開盲盒,也不知道自己會吃到什么餡的。軟糯的粽子裹上香甜的蜂蜜,我們滿足的吃著,奶奶在一旁慈祥地看著我們笑,F(xiàn)在每每想起那時的時光,定格的畫面都是散發(fā)著溫暖的光。
端午當天不光是要吃粽子,一大早奶奶就會用艾草煮好雞蛋和大蒜,連同粽子放在一起,把剩余的艾草扎好了掛在門廊上。每次買艾草的時候都會多買上一些,順路拿給我們囑咐父親一定要掛上,用來辟邪祈福,保佑平安。奶奶是很信這些的,父親也就隨了她的意。
奶奶對于每一個節(jié)日的習俗都記得很清楚,似乎把所有的節(jié)日都當做了團圓的節(jié)日來過,只要是過節(jié)她總會親手操持一桌子飯菜來等著我們回去。早已準備好的粽子和雞蛋被放在中間,其余的菜圍了一圈。端午節(jié)里盼安康,在這團圓的飯桌上早已被一次次舉杯的祝福牢牢鎖住。
現(xiàn)在市面上還未等端午到來,各式各樣的粽子早已鋪滿了超市,隨著年歲的增長,越來越覺得這樣的千篇一律是在湊合。那記憶中,小時候,端午前一天的午后,只屬于奶奶笑容里的香甜粽子在記憶里愈發(fā)的清晰。這不止是節(jié)日所需要的儀式感,更是一種來自五臟六腑的記憶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珍惜。(計量檢驗中心 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