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為文惠王解牛,以一柄無厚之刃沒入牛骨之間,游刃有余一氣呵成,十九年刀刃攢肉剔骨而毫刃未傷,提刀而立,躊躇滿志。
學習庖丁解牛,就是學習庖丁的“神法”,庖丁神遇而不以目視,眼睛里面看到的是牛的肉身,但是意識上感受到的是牛的脛骨脈絡(luò)。這是庖丁對牛超乎本身的認知,對于工作也一樣。通過對事物無限的熟悉,在自己心中已經(jīng)充分將事物邏輯厘清,做到了胸有成竹。在做到這一切的前提,必然是無數(shù)次的認知、受阻、思考、總結(jié),再到新的認知這一無數(shù)循環(huán)的過程,大量的意識形態(tài)意味著思路的更加順暢。正如毛主席所說,從實踐再到認知,再到實踐的過程。每一次的循環(huán)就是對“肌肉”進行強化訓練,使得對一件事物的認知越來越深入,思路越來越清晰,刀在手中自然越來越明朗。一個在一般人眼中的無處下刀的渾然大物,在庖丁的眼中,卻只是一頭到處都是破綻的粘板之肉。
學習庖丁解牛,也是學習庖丁的“技法”,經(jīng)絡(luò)已無比熟悉,思路無比清晰,胸中已有成竹,但僅僅有想法還不夠,實踐往往和想法相差甚遠。只是單純的了解而不去實踐,無外乎紙上談兵,對待工作也只是一知半解,濫竽充數(shù)。對于工作,手中的刀子總是很鋒利,這是我們個人的能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切入邏輯的關(guān)鍵點和重要聯(lián)接,一把鈍刀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削肉筋骨。有了稱手的利器就一定能做到游刃有余嗎?卻不盡然。在解決事情遇到瓶頸之時,越是接近勝利,越是快要觸碰到河流彼岸,然而,越是在這個時候,卻越不能著急,一蹴而就必然造成前期所有的工作功虧一簣,尤其不能用鋒利刀刃硬碰硬,尋求良機,抓住要害,找準方向,要以最鋒利的刃尖刀口,施以巧勁,突向困境種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把關(guān)鍵打開,也就是把局面打開。也許只是輕輕巧巧的那一分努力,卻能得到百倍的回報,得到利益最大化的效果。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所有阻礙發(fā)展的線路都將迎刃而解,抽皮扒骨,抽絲剝繭,最終得到的就是我們得到的牛肉和根根硬骨,我們得到了完整的牛肉,剔除整支牛骨,藏鋒最利的刀刃,收到最大的成果,這就是庖丁解牛技藝高超所在,所謂解牛,也就是解決事情的難題,也就是我們實踐得到的最佳成果,解決問題的最優(yōu)解。
學習庖丁解牛,也是學習庖丁的“心法”,梁惠王說,聽庖丁解牛,得養(yǎng)身之法。庖丁解牛的“心法”就是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我們說“神法”就是認知,是意識形態(tài);“技法”就是實踐,是工作方法;“心法”就是超然處之的躊躇滿志。庖丁在解牛的過程種是是對工作的一種享受,對于解牛的這種結(jié)果是認真負責,對于大家對他的贊許欣然接受。這是一種理解事物到極致,處理事物到完美,對分內(nèi)之事游刃有余是一種工作態(tài)度,對完成這項工作是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不做作,不推諉,靠得住,能干事,干成事,干的好,有庖丁,無他人爾。從認知到實踐,整個過程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超越解牛本身的快樂。同樣的,在工作中,吧自己分內(nèi)之事干好,同樣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你被需求,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對于自己,原原本本的體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那么享受這一工作的榮耀,也是實至名歸的。因為自己的熟煉而完美謝幕,因為自己的技藝精湛而十九年揮毫無損,因得到別人的褒獎不喜形于色。所有因為領(lǐng)悟到精湛的過程,是心中最美的享受,也是對自己最完美的答卷。
以無厚入有間,是一種舉重如輕的工作擔當,是一種胸有成竹的坦蕩,是神乎其技的“炫技”,更是將厚重的心打磨鋒利,沉下去,厚積薄發(fā),為自己的努力錦上添花,為自己的成就增光添彩,是一種超脫的境界。工作中的我們要學習庖丁看待事物理性通透,厘清千思萬絮,歸一本質(zhì)根骨;處理事物高效而切中中心,有的放矢,不驕不躁,以絕對的姿態(tài)戰(zhàn)勝敵人;統(tǒng)籌事物要心如止水,泰然處之,不寵辱諧忘,也不妄自菲薄。
以無厚入有間是一種境界,十年磨一劍,一劍必驚鴻。(煉鋼廠 鄧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