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轉眼間元旦又到了。在衣食無憂的歲月里,對于過年過節(jié)已經(jīng)不再有太為熱切的期盼,卻更懷念以前過節(jié)的時光。
以前,衣食不足,生活水平也不高,因此過節(jié)就成了人人期盼,也十分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元旦這類“大節(jié)”,更是十分注重。我們家過元旦,柴火鍋是不能少的角色。柴火鍋顧名思義就是燒柴火的鍋子。在我老家,做飯不僅用土灶臺,柴火鍋也是家中常見的做飯幫手。柴火鍋是土灶臺的一種縮小版,用黃泥和稻草混合鑄成。我曾經(jīng)看過父親制作柴火鍋。先是用“洋條”,也就是一種鐵絲箍出一個框架,接著就是給框架貼泥。柴火鍋必須要用黃泥和稻草或者麥草混合來做,因為黃泥是越燒越堅固,再混合稻草或麥草會變得更牢固。給柴火鍋貼泥是件十分費時間的活兒,黃泥要一塊一塊曬到半干,銜接起來,再用濕漉漉的黃泥將銜接處“泥”起來,再暴曬一段日子才能用。
手工做的柴火鍋很耐用,現(xiàn)在我們家還有一個老的柴火鍋依然在履行它的使命。柴火鍋的架子鑄好了,放上一口鐵鍋就能做菜燒飯了。在我們家柴火鍋可是元旦節(jié)的重要角色,因為它本身也是一道“美味”。到了元旦節(jié),父親和母親就會忙碌起來,父親給母親打下手,母親安排著各項任務。殺雞、洗菜、燒鍋等等,而燉、煮、烹、炸則是母親的活計。元旦節(jié)是柴火鍋使用頻率最高的時候,因為柴火鍋小巧,也容易移動,燒起來沒有多少煙,常被放到屋檐下無風無雨的地方來做飯炒菜。
鍋鏟在母親的手底下翻飛,不多會兒,她的一樣樣拿手菜就送到餐桌了。待其他菜都炒好了之后,柴火鍋的重頭戲才來,這也是我們家的“火鍋”。父親把柴火鍋移到了我們吃飯那屋里,將火燒到最小,這時母親便把熬煮許久的雞湯放到鍋中,然后準備一些常見的小菜,青菜,菠菜,黃菜,蓮藕,豆腐,土豆,粉絲等,裝在盤子里放到柴火鍋邊上,吃飯的時候,我們就能像涮火鍋那樣,涮著菜吃了。據(jù)我所知這是父親和母親獨創(chuàng)的“菜品”,在我們老家沒有別人會用柴火鍋來這樣涮菜吃,由此我想到了父母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也許生活很清苦,只有偶爾可以吃一頓好的,但他們依然會從清苦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樂趣,這種苦中作樂的品質支撐著他們走過了許多困難的時光。
現(xiàn)在,每年過元旦他們依然會做柴火鍋,只不過原來的雞湯底子,偶爾會換成我們帶去的火鍋底料,他們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在麻辣火鍋底子中又發(fā)現(xiàn)了不一樣的快樂。元旦對于他們來說,無論時代怎么變,生活變得多好,都是一件大事,他們也始終保持認真的態(tài)度去對待每一個節(jié),這樣的熱情或許才是對傳統(tǒng)節(jié)日最好的回應。(計量檢驗中心 王嬌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