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一入冬,空氣中便到處氤氳著潮濕陰冷的味道,勉縣的冬天似乎來得特別早,下班路上,行人步履匆匆,萬家燈火在這個夜晚如同點點星光,照亮歸人回家的路。
剛打開家門,溫暖的燈光下便傳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稚嫩童音,剛上幼兒園的女兒正興致勃勃地給太奶奶背誦詩歌,見我回來,便興高采烈地跑到我跟前,“媽媽,老師今天給我們教了一首兒歌,可是我不懂什么意思,你給我講講,好嗎?”。女兒這個“十萬個為什么”的習慣大概從她會說話開始,就潛移默化中形成了,我只好點頭說好好好。當我講完整首詩的意思之后,女兒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長安的農村一到秋季,桐樹上亮紫色的喇叭花散落一地,似在告訴人們該收小麥啦。地頭田壟間放眼望去,一片片金燦燦的海洋隨風躍動,變幻著曼妙舞姿。猶記得五六歲時,每當聯(lián)合收割機收完小麥,這個時候,奶奶總會給我和弟弟每人遞上一個小竹籃,讓我們去撿麥穗。頑皮的我們,總是沒有多少耐心。不一會兒,我和弟弟手里便拿著兩根“毛毛草”,至于竹籃早就拋到腦后了。我家的小土狗“豆豆”跟在我們身后,我和弟弟顧不得剛割完小麥地里頭還有殘留著的硬硬的麥茬,高興地給“豆豆”抓口糧,蹦來跳去的蛐蛐、螞蚱是“豆豆”最美味的佳肴。等到黃昏時分,我和弟弟拖著被麥茬弄得“遍體鱗傷”的小腿,拿著穿了好幾串蛐蛐的“毛毛草”,心滿意足的去找奶奶,而奶奶卻用小竹籃已經撿完大片地的麥穗了。那時候,還不曾懂奶奶為什么會那樣做。等到明白的時候,卻再也看不到夕陽下婆孫三人彎腰撿拾麥穗被拉長的身影了。
周末在家休息,給小女兒剛做完輔食,剩了一點菜泥,我習慣性的隨手一扔。不想,剛好被到廚房找我的大女兒看到了,她立馬雙手插腰,挺胸抬頭,儼然一副大人模樣,“媽媽,你不是告訴我,飯碗里、盤子里的飯飯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下的,你怎么還浪費呀”。頓時,我啞口無言,不是無言以對,而是被臊紅了臉。
不知是每次坐西漢高鐵回娘家,女兒問我窗子外邊地里面種的是什么,我告訴她,她記住了,還是女兒課堂上老師講的“厲行節(jié)約,光盤行動”,影響到女兒,或者那首詩她聽懂了。我突然意識到,3歲小孩尚且如此,我應該反思自己,都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覺得我只停留在了表面。
對于孩子的教育,我應言傳身教,更應以身作則。
如今,在兩級集團及漢鋼公司的大力倡導下,“厲行節(jié)約 反對浪費”在職工間蔚然成風,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生活點滴開始節(jié)約,徹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不要讓九旬老人的“禾下乘涼夢”幻化破滅,也不要讓“雜交水稻之父”的“每公頃增產2噸,可以多養(yǎng)活5億人口”的夢想輕易被我們擊碎。(軋鋼廠 王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