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新年,情不自禁地就想起新年的年俗來。年俗是每個地方約定成俗的迎接新年的習慣,年俗寄托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蘊含著對文化的傳承。
玩旱船,是老家年俗中最喜慶的一種。玩旱船的人多數(shù)是鄰居,平日里喜歡跳個舞,喜歡哼唱幾句戲曲,或者熱衷集體活動的人,在這項表演中成了主力。旱船是仿照船的樣子,用木條或者蘆葦捆扎出框架,然后在框架上面糊上一層紙,船的樣子就出來了。船的中間會留出一個洞,表演的人就站在中間,架起這條船兒,開始表演。駕船的多數(shù)是女性,穿一件大花棉襖,臉上涂著戲曲中女性人物的那種妝容。在旱船前頭,會有另一個“演員”多數(shù)由男性扮演,負責在前面拉船。前面的演員只是做出拉船的樣子,而后面的演員會根據(jù)前面演員的動作,給出相應的回應。他們是前進一步退幾步,然后左邊右邊再虛晃幾步。玩旱船的人都有一副好嗓子,在旱船前進的時候,前后的演員對唱,前面一句后面一句,曲調(diào)活潑喜慶,歌詞通俗且幽默,常常逗得圍觀群眾哈哈大笑。
在演員亦步亦趨之中,船身便隨著演員擺動,前后,左右,真像是航行在水中,微微的波浪推著船身走。旱船從街頭走到街尾,圍觀的群眾也如波浪一般跟著涌動,人群中不時爆發(fā)出陣陣熱烈的掌聲,歡聲笑語響徹大街小巷。
玩旱船是老家人過春節(jié)不可少的年俗,還有燈會也是老家人最熱衷的“節(jié)目”。燈會并不是傳統(tǒng)地從正月十五開始,而是從初九便陸陸續(xù)續(xù)準備起來。燈會上的燈盞也都普普通通,大同小異,有放兩節(jié)電池就能亮起來的荷花或者小動物形狀的燈,孩子們常常在夜間提著到處跑,也有方方正正,貼著福字的燈,手藝人用竹條、蘆葦編成的燈,這些燈往往被大人們買回去,裝飾家里。爺爺會做小燈籠,以前我手中提著的燈,都是他做的。他把竹筒劈開,劈成一條一條薄如紙張的竹條,然后變戲法一樣將竹條不停地交錯編織,很快燈籠的外形就出來了,然后在外面糊一層透明的紙。爺爺制作的燈籠可以放一截小小的蠟燭,點起蠟燭時,蠟燭暖黃的光透過紙張,形成一片小小的光暈,我提著那盞燈,自豪的向小伙伴炫耀。
玩旱船、趕燈會,熱鬧了那時清苦的生活,也鮮活了老家人關(guān)于“年俗”的記憶。(計量檢驗中心 晏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