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媽媽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
媽媽沒有多少文化,僅讀了四五年小學。因家庭貧窮,提前輟學,早早就參加了村里隊里的農(nóng)村勞動。二十歲那年,與同村的爸爸結了婚,先后幾年里生下了我們姐弟四人。由于打小奶奶就去世,所以媽媽忙里忙外,就成了家里的“頂梁柱”,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家庭婦女。
這樣的日子一直過了三十多年,直到改革開放,我們先后成家立業(yè),媽媽才逐漸閑下來,停止了農(nóng)田耕作。但在家里家務上仍然是“聞名十村八里”的能人巧手。
媽媽雖然文化不高,卻極有悟性,屬于“蘭心慧質(zhì)”女子的典范。裁衣、縫紉、繡花、扎花、剪紙、捏花饃、農(nóng)俗風俗、布藝……她樣樣能干,樣樣拿手。
前些年,農(nóng)村誰家過個喜事,捏花饃都要叫她。一團面在她手中一捏一扭,一剪一叉,就變成了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老虎、松鼠”,還有“石榴、鮮桃、葡萄”等樣子,即逼真又可愛。一張紅紙一折再一折,幾剪刀下來,各種各樣的“福”字、“喜”字就展現(xiàn)在面前,引得眾人稱贊。
熟能生巧,巧能創(chuàng)新,幾年下來,老媽的手工藝品創(chuàng)作越來越有名氣,不僅成了本鄉(xiāng)“農(nóng)俗藝人”協(xié)會的成員。還帶作品參加鄉(xiāng)上、省上的“手工藝品”比賽活動,這更激發(fā)了媽媽制作手工藝品的興趣和愛好。“創(chuàng)新、別致、生動”,成了她不斷在手藝上的追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媽這兩年越來越有一種憂慮的情緒,且與日俱增。我時常會聽她念叨:“這是中國文化的傳承,我慢慢干不動了,你們幾個沒一個有心思學學?上а剑上……”聽到這些話,我深感慚愧。不能好好跟老媽學學她的“手藝”,她的“傳家寶”,不能了卻她的心愿,真的有太多的遺憾。
我不知道媽媽的手工藝品還能做多久。更不知道她的“手藝”是否能找到合適的人來傳承,我只祈求她的身體健健康康,能把她的“手工藝品”繼續(xù)做下去,也許老天遂愿,有人愿意去學她的“手藝”,有人能夠代我們?nèi)ネ瓿伤男脑,將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傳承下去,圓一個農(nóng)村婦女質(zhì)樸樸素的夢想。(計量檢驗中心 張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