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老太太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掰指頭一算,和我家成為鄰居已經(jīng)有三十多年的光景了,每天不知從她家門前路過多少回。記得小時候我第一次叫她“老太太”的時候,父母說小孩子要有禮貌,不能這樣稱呼她,按照村子里的輩分要喊“姑”,她卻笑著說:“沒事,就叫老太太。”就這樣叫著叫著,忘了她本來的名字。
也許這是命中注定的緣分,大家做了一輩子的鄰居。她本來是我奶奶的侄女,后來又和我奶奶一道嫁到了老道寺,于是她們很快就成了鄰居。即使經(jīng)歷了兩代人的開枝散葉,她對我們的感情還是那般深厚,每每想起她和我們之間的點點滴滴,心中就泛起陣陣暖意。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用在她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平時她總會在我家門口張望,看看父母回家了沒有。到了農(nóng)忙收獲的時節(jié),院子里曬著糧食,父母外出忙碌,她總是最操心的。一看天色不好,就喊人幫我們收糧食。等父母急匆匆地趕回來,看到收攏的一堆糧食,蓋著篷布,才松了一口氣。她又招呼父母喝一杯熱水,那一刻,感覺她就像冬天里的小火爐一樣溫暖。
老太太平日里身體還算健朗,喜歡拄著拐杖,在村子東走西逛,和左鄰右社聊天。然而近幾年周邊許多房子荒廢了,沒人居住打掃,雜草長的比人還高,原本熱鬧的村子也落寞起來。不知不覺間,這里成了鳥類的天堂,時而停在樹梢,時而落在房頂,時而立在電線上,歡快的唱著歌。寬闊的水泥路面上,行人稀少,大多數(shù)人都在為生活奔波。田地里零星勞作的人們,給這寂靜的村子增添了一些人氣。也許是和她談得來的人更少,她大多數(shù)時間也足不出戶,只有在我和父母回來時,才會走出家門,和我們聊天。
每次我喊她老太太的時候,她也倍感親切。“俊娃回來了。”有時候大老遠就聽到她和我打招呼,我也親切地詢問:“老太太,最近身體可好?”“好著哩。”她一邊回答著,一邊邀請我到她家坐坐,等待父母回家。閑談中,敘說著最近發(fā)生的事,誰來看她了,誰家送的菜不好,母親回來的如何晚……或許是和她談得來的人少了,一見面拉住我的手,她的話匣子就打開了。我靜靜地聽著她的話語,不時點點頭。
老太太膝下有兩兒三女,雖然他們都很孝順,老人不愁吃喝,每次來都給老人捎一些錢,還拎一大包她喜歡吃的零食,但是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陪伴老人的時間少之又少。在外人看來,她住著明亮的房子,衣食不缺,晚年生活是讓人羨慕的。我總聽其他人說:“老太太前半輩子吃了很多苦,后半生兒女過得好,也孝敬她,她還是很幸福的。”那種羨慕的眼神溢于言表,可是我卻發(fā)現(xiàn)老人的眼中寫滿了寂寞,她也想有人陪伴,只是不愿給兒女添麻煩,只是自己從來不說而已。
聽慣了她的聲音,看慣了她的背影,偶爾一段時間見不到她還蠻想念的。這次回家,沒有見到她,我凝望著夕陽西下的房子,眼瞅著那個熟悉的十字路口,期待著她的再次出現(xiàn)。如今社會發(fā)展變化很快,大家都忙于生計,農(nóng)村人的鄉(xiāng)土情誼也淡了,但是老太太的那份熱心慈愛卻依然沒有變,那份濃濃的情誼讓人覺得更加彌足珍貴。(動力能源中心 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