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記事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分子,雖然不能為父母干多大事情,但照顧弟妹、做些簡單的家務,已成為我的必修課。那時的父母也許是被沉重的家庭負擔與繁重的體力勞動壓彎了腰,所以只要我們能干的活,他們就如同布置家庭作業(yè)一樣,還沒等我們放學回家就早已安排好了。
那時的學習,在父母眼里只是為了讓學校幫他們帶孩子,根本沒有考慮我們通過學習,以后會怎樣,將來的生活會得到怎樣的改變,因為在他們看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將會從他們手中一代代傳下去,而且永遠不會被改變。
當時的我們,被父母的這種生活模式所禁錮,學習只是在學校的事,一旦回到家,書包一扔就開始力所能及的家庭勞動,割豬草、提水、撿柴火、放牛等等,這些活看似很繁雜,但對于我們來講很樂意,反而認為自己在幫父母操持家務。每當干完一件事,自己就有一種成就感,盼著父母早點回家給自己一句肯定的贊揚,然后可以開心地吃上一頓晚飯。雖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但也有滋有味。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作為大山里的孩子們,何時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一改父輩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呢?不敢想象。
那時候雖然都穿著不知打了多少補丁的衣服,但是那種珍惜是難以言表的。最企盼的莫過于大年三十那一天。因為這一天除了盼望能燃放鞭炮,貼春聯(lián),掛燈籠,一天可以美餐幾頓,晚上可以和父母討幾元壓歲錢而外,更重要的應該是能添上一件“新衣服”,一旦獲批下來,它將成為來年走親戚、趕集、逛廟會、開學等重要時刻的“盛裝”,也是提升自己自信的有力法寶。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時間里,這件衣服或鞋子將會被很用心地保存起來,在下一個感覺重要的日子方可啟用。
相比著裝來說,吃的就不是那么講究了。逢年過節(jié)能吃上一頓帶肉的燴菜就足矣,冬天幾乎每天都離不開淹酸菜,小米飯煮洋芋,酸菜熬洋芋,稀飯和酸菜等等是比較常態(tài)化的飲食。雖然飲食簡單,勉強解決饑飽,但是人們的干勁卻很大,大人們白天上山干活,晚上還得提著馬燈夜戰(zhàn)修梯田,打壩,從來沒有牢騷怨言,我們根本沒有發(fā)言權(quán),一旦有反對意見就拿休學、回來攔牛進行警告,對于愛學習的我來說,只能唯命是從。
山里人的一句話。“交通靠走,聯(lián)系靠吼”,平時都是步行幾十里去上學,全村的伙伴雖然不是一個班,但是在一個學校,大家結(jié)伴而行也很熱鬧,甚至忘記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酷暑,不知道什么叫疲憊和饑餓,目的就是要父輩那種生活模式和現(xiàn)實,遇到周末父母偶爾去二三十里外的地方趕集,購置一些簡單的生活必需品,我們希望一同去,雖然全程步行,但是根本不考慮累不累,只為了去看鎮(zhèn)上人多的熱鬧場景,看看馬路上的汽車,看看集市上的雜耍,聽聽人們的吆喝叫賣聲,真是熱鬧,更期盼父母能花兩毛錢給自己買點吃的,其實這才是走幾十里地的真實目的。趕在天黑前回到村里,見到路邊的小伙伴自己莫名有幾分得意,仿佛凱旋歸來的戰(zhàn)士,趾高氣昂。
晚上父母顧不上一天奔波,還得準備全家的晚餐,可自己卻已經(jīng)呼呼大睡。山里的窯洞土炕確實好,不僅冬暖夏涼,而且能讓人睡的踏實,起到很好的解乏作用。不知是窯洞土炕的功能還是自己太勞累,當時的那種感覺真的很舒服,F(xiàn)在都很想回去睡一睡老家的土炕。真不知是在意那些設施,還是思念年邁的雙親,也許后者更勝一些。
向前看,自己信心滿滿,因為社會在發(fā)展,祖國在強大,生活質(zhì)量在提高,一切美好才剛剛開始;仡^望,兒時記憶無法抹去,苦中作樂,無憂無慮,感覺很快樂。那時的憧憬不知現(xiàn)在是否能實現(xiàn),生活的道路永不止步,追夢將是我們永恒不變的主題,今天的一切將會成為明天永久的記憶。(計量檢驗中心 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