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14個字再加上《越女劍》,看似短短的十幾個字,但其中每一部小說都講述了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的故事。當(dāng)你讀完金庸的武俠小說,又會發(fā)現(xiàn),這一個個故事又從春秋戰(zhàn)國至明清,貫穿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將中華文化以及俠義之道囊括其中,不光包含了金老爺子一生的心血,更是中國武俠小說的巔峰。
俠義之道是“仁”,《鴛鴦刀》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這部中篇小說講述了正派與邪派爭奪寶刀的故事,傳說中這對寶刀中隱藏著一個能無敵于天下的大秘密,小說在末尾揭開了這個秘密,原來鴛刀的刀刃上刻著“仁者”,鴦刀的刀刃上刻著“無敵”,即孟子的名言: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此處,金庸將“仁”作為人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一種最高境界加以頌揚(yáng)。
尤為稱道的是,金庸在小說中賦予了“仁”新的內(nèi)涵。他把仁愛精神上升到為國家、為民族、為大多數(shù)人這一新高度,表述為兼濟(jì)天下的志向,舍棄自我、委曲求全的人生選擇,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xiàn)身精神,不論是郭靖死守襄陽,還是張無忌的抵抗金兵,或是蕭峰以命換得了兩個民族之間的和平,用自己的獻(xiàn)血代替千萬百姓的獻(xiàn)血,哪個不是心系國家。或許郭靖更希望與黃蓉在桃花島無憂無慮的生活,蕭峰也可以退隱江湖與二弟、三弟對酒當(dāng)歌,但是他們都義無反顧選擇了為國分憂。懲惡揚(yáng)善,劫富濟(jì)貧是小的俠義之道,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才是大道。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武俠夢,特別是男孩子,幼時,手上不是拿著個木劍,就是嘴上喊著“降龍十八掌”,或許當(dāng)時我們不知道金庸是誰,不知道金庸的武俠小說是什么東西,更不了解其中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不能體會到金庸想要表達(dá)的人生哲理,但其中的一招一式早已深入人心。當(dāng)時我們還不知道是什么是大俠,什么是英雄,什么是民族大義,但是我們已經(jīng)嘴上卻喊著我要像誰一樣,即使我們說不出原因,其實其中的俠義之道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堅守屬于自己的俠義之道,在這茫茫塵世間活出真我。(煉鋼廠 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