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回家過年,竟是2010年的春節(jié),已經(jīng)有幾個年頭沒有回家過年了,陜北的老家怎么過年?年夜飯吃什么?酸甜的黃酒味兒你還記得嗎?
“主角”必上的年夜飯
老家冬季夜間氣溫多在零下10-20度之間,時令新鮮的蔬菜很少。過年除了肉之外,主要靠耐貯存的土豆、胡蘿卜、自家生的豆芽和腌漬的酸白菜。
老家的年夜飯,以肉食為主,燉羊肉是主角。
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在娘家過年,年夜飯自然是在婆家吃。除夕下午四點(diǎn)左右,公婆已經(jīng)開始忙活了,公公將帶骨的羊肉切成大塊,放入鐵鍋,用大火煮沸,掠出表面的泡沫后,加入鹽、紅蔥、生姜、干辣椒和少許花椒,用文火燉2小時。隨后放幾塊土豆,水快敖干的時候,土豆也熟了,一盆熱騰騰的燉羊肉端上來,滿屋子都是香氣。
羊是陜北人的朋友,羊肉是陜北人的最愛。黃土地上最適合放養(yǎng)羊了。羊肉甘溫,溫中補(bǔ)虛、補(bǔ)氣,《傷寒雜病論》一書中收錄的東漢著名醫(yī)學(xué)家張仲景的羊肉生姜當(dāng)歸湯,是驅(qū)寒滋補(bǔ)名方,就是以羊肉為主的一道補(bǔ)品。
拿著一個羊排骨啃完,心里暖烘烘。
酸甜的黃酒
吃完羊肉,喝一碗黃酒才完美。
婆婆自己釀造的“黃酒”,有的地方稱之為稠酒,米酒。不濾渣,酸中帶甜,飄著淡淡的酒香味,一碗下肚,一股暖流流入心房。婆婆說,多喝點(diǎn),黃酒最是有營養(yǎng)。
黃酒的主料是黍,陜北人叫糜子。糜子去皮后顏色金黃,也叫“黃米”、“軟米”,也可以做油糕、棗糕。
先把軟米在水中浸泡一晚后瀝干,磨成面,拌少量水后上籠蒸。將蒸熟的米糕拌入麥芽粉、白酒,裝缸在熱炕上發(fā)酵后7天左右,香噴噴的黃酒就釀成了。
壇中的黃酒呈膏狀,適用時先在鍋中燒開水,然后加入黃酒一大勺,用勺子攪勻,放入一小勺白糖或者是一塊冰糖,煮沸即可。
婆婆說黃米發(fā)酵,不僅增添了香味,還有利于消化吸收。聽這,不由自主的又多喝了一碗,喝黃酒才最有年味。
雷打不動的錢錢飯和“餃子節(jié)”
過了除夕夜,年也就過了。正月初一,陜北人有吃錢錢飯的習(xí)俗,其一是接連幾天吃油膩的食物,改成清淡爽口的錢錢飯,可以開開胃;其二是吃了錢錢飯,可以使人一年有錢花。
雷打不動的餃子,必須吃。一大早起來,婆婆就開始為這頓餃子剁肉餡。餃子里面還會包上幾枚硬幣,吃到的人預(yù)示著新年大吉大利。
陜北的年就這么過了,吃的簡單,過的簡單,那些舌尖上的味道,那些兒時執(zhí)著的期盼,都已隨風(fēng)而逝,不變的是是對于生活的感恩和滿足。
過年不是菜里和肉里的味道,而更多的是家鄉(xiāng)的味道,那是一個人最溫暖、最安全、最永久、最可靠的心靈依托!(財務(wù)部 薛濤)